《仪礼.既夕礼》关于出殡送葬记有:至于邦门,公使宰夫赠玄纁束,主人去杖,不哭。由左听命,宾由右至命。主人哭,拜稽颡,宾升。至币于盖,降。主人拜送。复位,杖,乃行。其大意是,送葬行至城门,国君派遣宰夫赠送黑色和浅黄色束帛,丧主放下丧杖,不再哭,于柩车前辂的左侧听命,宰夫则在柩车前辂的右侧传达君命。丧主哭踊,叩拜宰夫。宰夫蹬灵车至帛于棺盖之柳中,然后下车,丧主拜送。返回原位,拿起丧杖,旋即柩车继续前行。
宋代王谠《唐语林》记述:唐明皇朝,海内殷赡,送丧者或当街设祭,张施帷幕,假花,假果,粉人,粉怅之属。由此可见,至迟在唐代,路祭礼仪己很流行,唐代以后,此礼俗一直沿袭下来,至明清尤盛。南宋朱喜在修定礼仪吋,将路奠直接纳入丧事仪程,《朱子家礼》有:“亲宾设幄於郭外道旁,驻柩而奠。”
到元明时期,丧礼的贫富差别,等及区分的色彩越来越鲜明,厚葬之风也随之盛行。统治者出于人伦教化和稳固政权的孝虑,对庶民百姓的礼仪制度,服丧制度,居丧仪制,安葬等都有严密详尽的法令限制,但做为丧葬礼仪的路祭仍然兴盛不衰。
满清建国之初,宫廷礼仪比较筒陋,当局在学习汉家族传统丧礼,清宫丧制也初步形成,而清代作为民间丧礼的路祭,与明代一脉相承,没有大的变化。
《红楼梦》第十四回,描写贾府秦可卿出殡:走不多时,路旁彩棚高搭,设席张筵,和音奏乐,俱是各家路祭。笫一祭是东平王府祭棚,第二座是南安郡王祭棚,第三座是西宁郡王,第四座是北静郡王。……刚至城门,又有贾赦,贾正,贾珍等诸同僚属各家祭棚接祭。
民国初年,北洋政府颁布了《新礼制》,国民政府颁布了《丧礼草案》,对民国新式丧礼以各项礼仪做了明确规定,使新式丧礼的仪式逐步成熟并定型化。
晚清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笫七八回,“一路走过,看见几处设路祭的。”
鲁迅《南腔北调集.题记》裁:“我在报章上,又看见北平当局的禁止路祭和捕拿送葬者的新闻”。
路祭不仅在中国葬礼上流行,实际上,在南宋以后,《朱子礼仪》己传到了日本,韩国,越南,现在韩国的家祭,基本上仍按朱子的祭奠方式。
24小时电话: 024-66687779, 66688236 看墓专车,上门接送(免费),自驾预约报油费